华东理工大学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
发布时间:2025-09-12   访问次数:10

秋光为序,华章新启。9月11日上午,华东理工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奉贤校区体育场举行,徐汇校区分会场同步进行直播。10000余名本研新“华理人”开启青春新篇章。

校党委书记蒋传海,校长轩福贞,军训团团长、武警上海市总队机动第一支队支队长贺小良大校,校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龚跃,副校长李涛、王慧锋、朱为宏、阎海峰、李春忠出席典礼。校党委副书记沈海涛主持典礼。出席典礼的还有校党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夏江雯,校党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柴华,校长助理杜文莉,各职能部处负责人、各学院领导、专任教师、辅导员、班导师代表等。武警上海市总队机动第一支队的教官,华理附属奉贤曙光中学的教师代表和卓越班、实验班学生代表也参加了本次活动。

轩福贞代表学校向各位新“华理人”的到来表示欢迎,围绕“勇气”一词,以“勇往直前 逐梦新程”为题,发表讲话。面对全新的旅程,如何规划大学生活,才能真正成为自我命运的主导者?轩福贞对新“华理人”提出了3点期望。一是勇往直前,炼就坚韧从容的心力。勇气需要心力的支撑,强大的心力在点滴的积累中慢慢修炼而成,它可以让你敢于与众不同、直面不足,在积极行动中做出改变。希望同学们培养心灵的力量,敢于质疑,勇于选择,能开放包容,也能坚定方向,做到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。二是勇往直前,涵养明辨笃行的智慧。勇往直前需要智慧的加持,而涵养智慧的关键在于持续的学习。要多读书,在阅读经典中汲取圣哲智慧,多观世界,在经历世间百态中体悟实践智慧,多运动,在挥洒汗水中铸就强健体魄,多交朋友,在见贤思齐中感受生活智慧。希望同学们以“勤奋”为路径积蓄力量,以“求实”为态度探索真知,炼就一颗勇毅之心,养成一份明辨之智。三是勇往直前,厚植奔赴山海的情怀。情怀,关乎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、为什么价值而奔赴。希望同学们既专注“务实”之学,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,也常怀“超越”之心,不计较眼前得失,做积极的长期主义者,成为能担当、敢创新的实干之才,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
 

图片说明:校长轩福贞发表讲话

“勇往直前,不是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,而是一种生活姿态,体现为日常生活里的每一次自我突破。真正的勇往直前,是敢于走出盲从的迷雾,选择林中那条少有人走的小路,在无人喝彩时,依然选择做难而正确的事。”在新的征程,轩福贞希望同学们能葆有初抵华理时的热忱与勇敢,不断提升心力、增长智慧、厚植情怀,以青春之勇,赴时代之约,做勇往直前的华理人。

图片说明:本科生新生代表、材料学院陈自晗发言

材料学院陈自晗来自云南寻甸县,是华理多年对口支援寻甸的见证者,也是这项伟大事业的受益者。作为本科生新生代表发言时,他表示,将专注学业、锤炼本领,胸怀家国、勇担使命,为强国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。

图片说明:研究生新生代表、卓工学院奚墨驰发言

作为研究生新生代表发言的是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奚墨驰。受家庭环境熏陶,她童年时期就在心底埋下了“工程报国”的种子。发言中,她表示,将牢记父辈的殷殷嘱托,在校企联培的平台上锤炼真本领,在医药领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,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。

图片说明:留学生新生代表艾强(阿联酋)发言

“这么近,那么远,我爱华理到永远。”来自阿联酋的艾强怀着对中文与中国文化的热爱来到中国。作为留学生新生代表,他分享了在华理预科学习期间那些难忘的经历,期待结识更多中国朋友,增进中外青年友谊,做中阿友好的使者。

图片说明:教师代表、化学学院张琦教授发言

首届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奖、2025年上海市“申教名匠”获得者、化学学院张琦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。他与新生们分享了自己在华理十载求学与任教经历,鼓励新生们秉承“勤奋求实,励志明德”校训精神,珍惜同窗情谊,敢于试错、追求真理,在科学探索中书写新时代华理人的励志篇章。

校徽承载着华理人的责任与荣耀,典礼上,校领导和教师代表为2025级新生代表佩戴校徽。全体新生集体佩戴校徽,从此与华理精神血脉相连。

图片说明:九三阅兵正式受阅队员、化工学院李箐琳领誓

“我们将勤奋求实,以过硬本领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;我们将励志明德,以青春担当书写新时代奋斗的精彩篇章……”九三阅兵正式受阅队员、化工学院本科生李箐琳,带领全体新生进行青春宣誓。

典礼最后,全体师生合唱校歌《明天的希望》,开学典礼在悠扬的歌声中落下帷幕。

信息学院本科新生雷舒然参加完开学典礼后感触颇深:“我真切地感受到华理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,对‘学在华理’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。期待能在这片知识的沃土中踏实成长,探索无限可能。”

曾赴云南寻甸支教的商学院2025级研究生程柳越感慨万千:“从西部讲台重回华理课堂,变的是身份,不变的是勤奋求实的精神,我会将支教历练中的坚守与热忱转化为科研动力,在经济学的田野里躬耕求解,以青春答卷回报这个伟大时代。”